臉書直播成另類大平台 藏2.4億元商機
2017-08-06 15:44
2017年04月02日00:23
臉書直播變銷售大平台。臉書去年開啟直播功能後,腦筋動得快的店家或民眾紛利用直播功能拍賣,從數百元的玩具、衣服,到上萬元的珠寶、名牌包無一不賣,《蘋果》在今年2至3月觀察發現,直播銷售平台有上千個,商品又以玉石和玩具居多,粗估月產值達2.4億元,儼然成為實體店面、網拍、購物台以外最夯的商品新通路,但國稅局說,許多直播店家未報稅,今年將列入查核逃漏稅的重點對象。
臉書直播功能啟用滿周年後,《蘋果》連續追蹤2個月,發現宛如是一個「臉書購物台」,業者只要有網路,開啟直播功能,就可向臉友販售商品,臉友可留言提問或喊價,幾乎天天都有直播銷售商品,產品又以玉石藝品為大宗,其次則是玩具、衣服及家用品等,近來甚至連冷凍海鮮食材也直播販售。
彰化一家賣玩具日用品的業者王三郎,過去在夜市銷售,但擺夜市最怕下雨天,沒辦法做生意,每月營業額也破不了50萬元,去年底學同業使用臉書直播叫賣,他說,不受場地和天氣限制,業績翻倍成長,上月更破百萬銷售金額,「臉書直播現在已經變成我賺錢的主要平台!」
不過消費糾紛也不少,有消費者透過臉書直播花2400元買3條手鍊,收貨後覺得品質不好想退貨,業者竟稱「沒瑕疵」拒絕,最後投訴媒體才獲解決。
朝陽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副教授黃明弘表示,網路購物常有消費糾紛,通常為了商品顏色、大小、形樣,等買方看到商品後才發現後悔,或是因為交貨時間過晚、事後得知買貴了,等等問題,都會讓消費者不滿。
消保官康馨壬表示,只要網路購物都受到七天鑑賞期的保護,如果遇到消費糾分,民眾可以到各地區的消費者服務中心申請協調,如果協調未果,再到法院提起消費訴訟,維護自己的權益。(郭睿誠、田兆緯/台中報導)
更多精彩內容,詳見今日出版的《蘋果日報》